|
|||||
|
|||||
|
2025全球十大工程成就名單發布,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赫然在列。這項跨越1432公里、惠及超1.14億人口的超級工程,以其卓越的技術創新和深遠的社會效益,贏得國際工程界的崇高贊譽。 從丹江口到京津大地,這條“人工天河”不僅重新定義了水資源配置的尺度,更彰顯了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中國方案。 成績背后,凝聚了無數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中國電建水電七局作為中線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先后承建惠南莊泵站、沙河北倒虹吸、北汝河倒虹吸、焦作三段一標、魯山南一段、潮河段二標、方城段二標、穿黃工程Ⅱ-B標、引江濟漢渠道四標等10余個工程項目。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多數為關鍵控制性工程,其建設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成敗,讓“遠水解近渴”的夢想終成現實。 千里水脈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我國“四橫三縱”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其建設規模與技術難度在世界調水工程史上罕見。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程自流,穿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途經河南、河北,最終抵達北京、天津。通過明渠、渡槽、隧洞等多種輸水形式,實現了年調水規模95億立方米的設計目標。 工程于2003年開工建設,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運行。總干渠全長1432公里,其中明渠段約1196公里,建筑物段236公里,包括渡槽、倒虹吸、隧洞等多種水工建筑物。這一宏偉工程的建設,充分體現了我國在大型調水工程領域的綜合實力。 通水十年間,中線工程已累計輸水超700億立方米(截至2025年2月數據),相當于輸送了超過5000個西湖的水量。在保障受水區生活用水的同時,工程還為華北地下水超采治理提供了關鍵支撐。 據水利部監測數據,工程受水區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湖生態環境顯著改善。工程的建成運行,直接惠及京津冀豫四省市超1.14億人口,有效緩解了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矛盾。同時,通過優化水資源配置,為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保障,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現了水資源空間均衡配置,為類似缺水地區提供了可復制的中國經驗。 為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工程沿線實施了嚴格的水質保護措施。丹江口水庫及上游地區深入開展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干線工程設置完善的水質監測網絡,實現了從源頭到用戶的全過程水質監控。通水以來,中線工程水質持續穩定達到或優于Ⅱ類標準,確保了供水安全。同時,通過生態補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受水區河湖生態環境,白洋淀、衡水湖等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得到顯著提升,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巔峰技術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技術巔峰體現在被譽為“咽喉工程”的穿黃段。在黃河河床下23至35米深處,一條內徑7米、長4250米的隧洞實現了“江水不犯河水”的千古奇觀。這里地質條件極其復雜,需穿越富水軟土、砂層與黏土交錯地層,施工面臨高水壓、涌水塌方等世界級難題。 水電七局承建的穿黃工程Ⅱ-B標段,創新研制了50米垂直骨料輸送不分離技術、狹窄空間無枕軌道運輸系統,攻克了超薄預應力混凝土襯砌技術。穿黃隧洞內襯施工的混凝土厚度僅45厘米,被業內稱為“超薄預應力高強混凝土”,是國內同類工程中最薄的環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2014年9月,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隧洞充水試驗取得成功,上、下游線隧洞工程結構性能良好,滿足設計要求。 施工過程中,在解決運輸難題、提升澆筑質量,多方位提升大曲率環錨施工質效,攻克碎石樁鉆孔及排水難題等方面總結形成了多項創新性關鍵施工技術及研究成果。研制的密窗式專用臺車、銅止水固定裝置,研制的U型管徑向限位卡、預埋導軌、扇形多點控制器,研制的機械送索專用臺車和可牽引的自鎖式穿鎖導向帽,研制的低泌水率、高流動性水泥漿液等,這些技術創新不僅保障了工程順利實施,也為后續類似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穿黃工程的成功實踐,證明了我國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大型隧洞工程建設領域的技術實力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作為中線工程總干渠上唯一一座大型加壓泵站,惠南莊泵站是北京段實現小流量自流、大流量加壓輸水的關鍵性建筑物,是向首都北京供水的“心臟”。泵站設計流量60立方米/秒,選用8臺臥式離心泵機組,單機容量7300千瓦,總裝機容量58.4兆瓦。建設中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大型臥式離心泵的安裝調試、液壓系統精確控制、自動化監控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均實現突破。2015年7月,泵站試運行圓滿成功,隨即轉入正式運行階段,為實現按期通水目標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匠脊梁 技術的突破離不開人的智慧與堅守。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中,一批批工匠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將藍圖化為現實,鑄就了一系列關鍵技術成果。 研發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關鍵施工技術研究與應用》榮獲中國電力創新大獎和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該成果共取得12項國家專利、5部省部級工法,成功解決了復雜條件下的盾構拼裝管片+土工格柵排水層+預應力混凝土內襯新型結構施工、地震液化不良地基加固、高含水膨脹土地基處理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在穿黃工程施工中,建設者直面“在軟土富水條件下建造地下隧洞”這一世界級挑戰,創新突破超深豎井施工技術。這些技術成果不僅為工程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支撐,也為我國后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技術突破的背后,離不開一大批技術能手和勞動模范的實干與擔當。南水北調惠南莊項目機械綜合班大班長程學忠在惠南莊泵站,帶領團隊優化施工方案,將電動蝶閥安裝效率提升一倍;南水北調穿黃Ⅱ-B標項目負責人李發孝在穿黃工程建設中展現出卓越的組織管理能力,榮獲河南省中線建管局優秀項目經理稱號;南水北調北汝河項目常務副經理冷洪明在北汝河倒虹吸工程建設中抓質量、保進度,以他為首的技術小組自行設計的邊頂拱鋼模臺車,優化工期12%,榮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勞動模范。 清渠北上,福澤萬家。隨著國家水網建設的持續推進,這條流淌著生命與希望的水脈,將繼續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支撐,為全球水資源管理貢獻中國智慧。而背后建設者的匠心精神,將永遠鐫刻在這條千里水脈的每一處工程印記中。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