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7月3日中午12時16分,由電建核電公司建設的錫林郭勒蘇能白音華發電公司1號機組汽機廠房固定端傳來陣陣歡呼聲——重達110噸的1號機組除氧器吊裝成功并順利拖運就位,這為后續工程節點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誰能想到,這次除氧器的吊裝拖運作業堪稱行業內的一次突破,其難度與復雜性屬于大件吊裝的“史無前例”。膽壯氣豪“擒巨鯊”,英勇善戰的電建人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吊裝過程中的一個個“堡壘”,終于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蘇能白音華電廠項目是國家能源局督辦的重點保供項目和蘇蒙兩省重大能源類合作項目,作為“錫林郭勒盟至泰州”±800千伏直流特高壓輸電線路電源點,采用煤電一體化坑口電站模式建設。作為錫盟~泰州特高壓輸電工程的配套電源點,承擔著保障江蘇電網需求、促進內蒙古能源基地建設的戰略任務。工程建設時間緊、任務重,電建核電公司的項目團隊正在全力以赴推進工程高質量履約。 除氧器是發電廠鍋爐及供熱系統關鍵設備之一,屬于大件設備安裝,它的吊裝就位過程充滿了挑戰和困難。1號機組除氧器吊裝作業實施前,汽機廠房已完成封頂施工,這一階段性成果雖標志著工程取得重要進展,但也給除氧器的吊裝工作帶來了棘手的難題。 吊裝人員發現,此次除氧器基礎標高大幅度高出傳統設計,致使除氧器吊裝至滑道上直接拖運到位的傳統方法無法實施。穿裝位置空間狹小,設備在吊運及就位過程中的空間有限,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設備碰撞受損。 面對上述挑戰,電建核電公司機械化工程公司吊裝團隊秉持攻堅克難的精神,多次深入現場開展實地勘察。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進行系統性梳理,經過縝密分析與研究,最終制定了先將除氧器抬吊至31.95米穿裝口處,再利用樓板鋼梁將除氧器拖運至基礎位置,待除氧器轉體后再將除氧器吊起,二次鋪設滑道拖運就位的方案。 敢與“龐然大物”共起舞 除氧器作為電廠的關鍵設備,總重達到110噸,罐體長26.136米,罐體直徑4.056米。除氧器整體組裝完成吊裝至31.95米滑道上,頂部距離穿裝口框架梁僅有不足5公分的距離,這要求吊裝人員對于精度把握十分之高,不亞于一次工程中的“穿針引線”。 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電建核電公司機械化工程公司吊裝團隊精心策劃、科學組織,制定了極其詳細的吊裝方案,并結合CAD制圖對吊裝路徑進行預演,在確定方案切實可行后,一場毫米級的“戰役”準備打響。 2025年6月30日下午14時,隨著對講機中傳來一句:“開始試吊”,標志著1號機組除氧器開始吊裝。在吊裝總指揮的指令下,機械化工程公司副經理、施工負責人王應庫迅速組織起重指揮與機械操作人員開始吊裝。 除氧器在吊運過程中始終保持水平穩定,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每一個操作步驟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現場氣氛緊張而又有序。除氧器到達穿裝口后,吊裝人員憑借精湛技藝,在誤差僅5公分的嚴苛條件下,一次吊裝即精準到達預定位置,順利完成預定計劃。本次吊裝工作歷經4小時16分鐘,整個吊裝過程安全、高效、精準,為后續除氧器拖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匠技藝彰顯“工匠精神” 在除氧器拖運過程中,31.95米層樓板鋼梁未處于同一直線上,吊裝人員通過多次調整“鐵鞋”位置,確保除氧器承載力始終位于樓板鋼梁正上方。針對除氧器基礎標高大幅度高出傳統設計的難題,他們組織現場吊裝人員召開“諸葛亮會”,利用他們多年的吊裝技術和吊裝經驗,經過精確測量、認真分析,迅速形成了一個最新的吊裝施工方案。 吊裝人員采用屋頂開設吊裝口的方法,通過160噸塔式起重機與350噸履帶式起重機協同作業,將除氧器抬高1.7米,在設備懸空的緊張間隙,通過液壓搬運車將滑道拖運至除氧器正下方,二次鋪設滑道,通過卷揚機牽引,將除氧器拖運至安裝位置。至此,電建核電公司吊裝團隊不畏艱辛,經過60小時的連續鏖戰,終于完成了除氧器吊裝就位的艱巨任務。 在吊裝施工日志的結尾處,電建核電公司機械化工程公司副經理、吊裝大師王應庫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吊裝,我們通過優化施工方案、精準把控施工過程,加上團隊的緊密配合,60小時的連續作業,順利完成了本次吊裝工作。 軌道與鋼梁的完美對位,除氧器與滑道的精準對話,是電建吊裝工匠們幾十年來深耕積累的技術自信。一次次起重機械的起鉤落鉤、一次次鐵鞋位置的調整,一個個整日堅守的身影,共同構成了中國電建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品質和專業實力。 ??? 除氧器準備吊裝 白音華項目除氧器吊裝團隊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