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夏日的川北大地,陽光炙烤著亭子口灌區的建設現場。幾臺智能碾壓設備正按照預設軌跡精準作業,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壓實度、含水率等數據。不遠處,中國電建成都院的工程師圍在筆記本電腦前,調試圖紙模型與現場采集數據的匹配度;還有工程師輕點手機屏幕,無人機隨即升空巡航。傳回的三維實景模型與設計藍圖在平板電腦上精準重疊,灌渠邊坡的毫米級位移被瞬間捕捉。? 這樣熱鬧而有序的施工場景,正是成都院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賦能工程建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這家有著深厚工程積淀的企業,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水利、能源、市政等領域,用一個個扎實的數字化成果,勾勒出工程建設的智能新圖景。 數字孿生技術守護江河安瀾 在黃河之上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數字孿生平臺正悄然改變著工程管理的模式。屏幕上,三維虛擬模型與物理樞紐實時聯動,水流態勢、設備運行狀態一目了然。當汛期來臨,系統能提前模擬不同來水情況下的調度方案,為防汛決策提供精準參考。 據成都院數字分公司負責人尹習雙介紹,這個國內投資最大的數字孿生水利項目,融合了專業模型算法與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工程安全、防汛調度等重點業務的“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賦能,成為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智慧大腦”。 這樣的“數字守護”同樣出現在青衣江畔。在雅安段的數字孿生平臺上,AI算法持續分析著河道演變、水質變化等數據,一旦發現異常,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當地水利工作者通過平臺,能更科學地開展河道整治、水資源調配,這套體系也因此入選水利部數字孿生流域建設先行先試應用案例。 不久前,成都院以聯合體模式牽頭的新疆葉爾羌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作為信息化設計總體負責單位,成都院將研發灌溉“五大體系”——科學灌溉制度、用水計量監測、農業水價政策、調水自動化及節水技術服務,推動實現農田配水自動化、高效化、計量精準化和管理智能化,為國家大型灌區注入“數字動能”,為邊疆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水利支撐。 從黃河到青衣江,從江西撫河流域到四川李家巖水庫,成都院的數字孿生技術不斷延伸應用邊界。李家巖水庫的數字孿生平臺,覆蓋了工程建設與運行全周期,從大壩澆筑的溫度監控到建成后的城鄉供水調度,都能通過數字模型精準管控;智慧撫河信息化工程則整合了防汛抗旱、河長制管理等多項功能,讓流域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該項目還入選了中央企業信息化應用最佳案例。 這些平臺雖應用場景不同,卻有著共同的目標——讓江河治理更精準、更高效。 智能建造重塑工程管理模式 葉巴灘水電站的建設工地上,智慧大壩系統正發揮著“隱形監理”的作用。通過部署在壩體的傳感器,混凝土澆筑的溫度、強度等數據實時傳輸至平臺,一旦出現偏差,系統會自動提醒管理人員調整。這個集勘察設計、施工管理、綠色工程等模塊于一體的智能建造平臺,將過去分散的工程數據整合起來,讓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就能掌握大壩建設的全局。 這種管理模式的變革,在多個工程現場持續上演。在臘巴山風電項目,針對設備采購量大、工期緊張的特點,智能平臺將物資供應、施工進度、人員調配等信息匯總分析,當某批風機設備運輸延遲時,系統自動推演調整后續安裝計劃,保障了項目如期推進。而在空港新城的建設中,以BIM技術為核心的規建管一體化平臺,讓設計圖紙、施工進度、運維數據實現無縫銜接,一棟建筑從藍圖到落成,每個環節都可追溯、可優化。 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期間,建設者曾面臨超高拱壩施工的難題。成都院智能控制系統研發的工程師帶著筆記本電腦深入施工現場,反復調試傳感器角度,將采集到的混凝土溫度、應力等數據輸入系統。這套系統能模擬不同澆筑方案的效果,最終幫助解決了高拱壩施工的質量管控難題。工人們看著屏幕上不斷更新的三維模型,打趣道:“這些‘高級貨’雖然看不懂,但能讓大壩澆得更結實,咱干活也更有底?!?/p> 就在今年,一個85厘米高的機器人,在世界第一高壩雙江口水電站防滲土料供應系統膠帶機上“上崗”。這個名為“智成一號”巡檢機器人,可以在陡坡上輕松翻越15厘米障礙,搭載著多光譜成像與聲紋識別系統,實現對傳送帶托輥裂紋、位置偏移等故障精準檢測與預警,解決了長距離膠帶傳送機安全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與預警難題。 工程機器人的版圖還在擴展。成都院將與合作單位聯合研發大壩智能碾壓、壩體智能澆筑、料場智能開采、隧洞智能施工、水下施工、風機吊裝、光伏板吊裝等方向的工程機器人并推廣應用。 創新體系支撐數字化縱深發展 在成都院的辦公區,“智成精工”智能基座的演示屏幕上,正實時生成著道孚抽蓄電站的設計方案。這個融合了75年工程技術積淀與人工智能的系統,能像資深工程師一樣思考,快速給出地質勘探、結構設計等方面的建議。 在海拔4300米的道孚項目現場,設計師通過手機上傳鉆孔巖芯照片,兩分鐘后就能得到巖芯三率測定結果,而這項工作過去需要兩人配合才能完成,效率提升了75%。 這種效率的提升,源于成都院對數字化轉型的持續投入。 而“智成精工”的企業管理智能體,正將全球化經驗轉化為戰略優勢。平臺分析近十年國際工程數據后建議:東南亞水電項目采購鏈需增加本地供應商占比。這一策略使某國別項目采購成本直降10%以上,詮釋了“數據驅動決策”的真正價值。 從可再生能源數字規劃平臺的研發,到自主三維校審工具的應用,企業不斷將技術創新融入主營業務。可再生能源數字規劃平臺能在全球尺度開展資源評估,為風電、光伏等項目選址提供科學依據,入選了世界互聯網發展十大最佳實踐案例;在亭子口灌區的設計中,三維正向設計與自主校審平臺的結合,讓圖紙與現場的匹配度大幅提高,設計質效顯著提升。 成都市新都區的居民也感受到了數字化帶來的變化。當地的智慧水務管理應急系統,整合了供水、排水、防汛等6大應用場景。暴雨來臨時,系統能根據管網監測數據,提前調度泵站抽排;居民家中停水時,平臺可快速定位故障點并派單維修。這種“供排凈治”一體化的智能管理模式,讓城市水務運行更順暢。 智能管理和裝備的戰場不止于此。2025年2月,宜賓山體滑坡現場,成都院救援隊架設的邊坡雷達每30秒掃描一次山體。 雷達數據與無人機實景模型同步回傳指揮中心,構成地質災害預警雙保險,為救援爭取黃金時間,并成功預警救援時山體的再次垮塌。 從江河治理到能源開發,從工程建設到城市管理、搶險救災,成都院的數字化探索始終扎根實踐需求。在數字經濟浪潮中,這家企業以一個個可落地、能見效的數字化成果,踐行著“需求牽引、應用至上”的理念,為能源水利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的數字動力。 白鶴灘大壩混凝土數字化監控系統 數字孿生小浪底工程平臺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