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浙江縉云的群山之間,一座被譽為“華東儲能心臟”的抽水蓄能電站正拔地而起。作為國家電網重點工程,縉蓄電站裝機容量180萬千瓦,建成后將承擔華東電網調峰、填谷、調頻等任務。 在這片火熱的建設現場,水電三局制造安裝公司浙江縉云抽水蓄能電站機電設備安裝項目部的青年團隊,正以科技創新為刃、以青春熱血為墨,在千米山巔書寫著新時代水電人的奮斗篇章。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大批青年骨干,他們正用踔厲奮發的姿態,將四新技術的智慧火種植入施工肌理,讓樣板工程的質量標桿矗立安裝一線,以師帶徒的傳承熔爐鍛造青年鐵軍,以青春旗幟凝聚攻堅合力,在深山峽谷中奏響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青春交響曲。 四新技術的幕后攻堅 深夜22時,項目部辦公樓一層工程技術部的燈依然亮著。工程技術部主任張萬輝正坐在電腦前,編寫開關站屋頂出線構架吊裝施工技術方案。由于鋼橫梁吊裝高度37米,施工危險系數高,且吊裝場地受限,他使用CAD模擬吊裝過程,計算吊裝重量、選型吊裝設備,精心布置吊裝施工,為現場安全、高效、有序施工做充足的準備工作。 作為制造安裝公司首個“土建+機電”一體化項目,該電站的建設對所有人都是不小的挑戰。作為工程技術部主任,張萬輝責任心強,求真務實,始終恪守著自己的人生格言“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主動扎根現場一線,積極協調解決技術問題,有力保障了現場土建和機電施工工序的緊密銜接,極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自開工以來,在地下廠房和開關站的18項危大工程、9項超危大工程施工中,他精心組織、科學交底,確保了現場施工嚴格按照論證評審的技術方案進行。 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是張萬輝秉持的信念。針對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混凝土高效快速施工和定型模板應用,他參與編制、立項了《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混凝土高效快速施工技術研究》、《立軸懸式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安裝調試技術研究》科研課題;參與編制的《縉云項目2023年度施工組織設計》獲得水電三局評審二等獎,《縉云項目2024年度施工組織設計》獲得三等獎,參與申報2項實用新型專利。 樣板工程里的青春刻度 在主廠房6號機組發電機層大板澆筑現場,質量管理部主任夏朋濤正低頭看著混凝土坍落度標尺的數據,檢測現場砼坍落度。 “215毫米,坍落度符合要求,和易性良好,繼續澆筑。”他在記錄表上仔細填寫數據,藍色的質檢員馬甲在燈光下格外醒目。這位27歲的質量衛士,帶領著9人的青年質量團隊,在縉云創造了“樣板工程生產線”——從埋件安裝到機組總裝,以標準工藝為標桿,打造縉云機電安裝質量樣板間,帶頭創建9項樣板工程,單元工程優良率97%,項目部被建設單位評為年度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兩次,檔案管理先進單位一次。 “我們守的不僅是質量關,也是良心關、安全關”,這是夏朋濤告訴項目所有質量管理人員的話。質量管理是貫穿項目施工全過程的重點之一,只有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更刻苦的工作才能做好項目的質量管理。在夏朋濤的帶領下,以標準工藝為指導、以樣板工程為指引、以質量通病防治為目的,通過質量檢查、焊工比武、質量培訓、技術比武、編制口袋書等方式提高項目實體質量,打造精品工程;組織QC活動小組對現場質量問題進行攻堅克難,在提升項目施工質量的同時,也獲得6項省部級QC三類成果。 嚴控工序施工質量,從細節入手。夏朋濤嚴格要求質量管理團隊全過程跟蹤施工的各道工序,每一車混凝土、每一道焊縫、每一面砌體都必須由質檢人員親自把控,他們的身影出現在施工的各個環節,詳細記錄著一個個數據,盯牢施工的每個環節。“質量是干出來的,更是盯出來的。”夏朋濤常對年輕質檢員說。 青春旗幟下的創新實踐 在項目部的榮譽墻上,“2024年度中國電建五四紅旗團支部”和“2024年度水電三局五四紅旗團支部”的獎牌格外醒目。這些獎牌的背后,是項目部35名青年團員用創新實踐書寫的成長答卷。 項目團支部書記由夏朋濤兼任,他與趙磊、張萬輝等青年骨干共同策劃了“三亮工程”:亮身份,團員佩戴團徽徽章上崗;亮承諾,在施工面懸掛青年攻堅目標;亮成效,每月公示創新成果。 在項目攻堅克難時期,團支部發起“首臺機封頂攻堅”“倒送電及首臺機投產攻堅”活動,青年團員與業主、監理單位團組織組成技術服務、安全巡查、問題攻關、后勤保障等4個小組,24小時為現場服務,將“問題不過夜”從口號變成現實,為首臺機發電機層封頂、倒送電及首臺機投產等重大施工節點提供安全及技術保障。 在科技創新領域,張萬輝牽頭的“四新技術應用”小組、李毅帶領的電氣調試小組等青年團隊,累計完成技術革新19項。除了技術攻堅,團支部還積極參加防洪度汛應急演練、現場安全文明施工清理、勞動競賽等系列活動;在重大節日、紀念日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特色主題活動。同時積極與項目屬地方溪鄉、業主、監理、兄弟施工單位等各方團組織團建共建,共同開展文化宣傳、節日慰問、讀書分享等活動。 項目部被共青團縉云縣委員會授予2022年度“縉云縣先進團組織”稱號。“這個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我們繼續沖鋒的起點。”團支部書記夏朋濤在獲獎感言中寫道。 電氣試驗室里的“追光者” 在縉蓄電站發電機層,一排閃爍著指示燈的試驗設備前,李毅正仔細核對首臺機組定子鐵芯磁化試驗數據。這位28歲的電氣工程師,從2023年縉蓄首臺機組安裝開始,就與試驗室的年輕人扎在了這片“電氣心臟”地帶。“定子鐵芯磁化試驗是檢驗硅鋼片絕緣的關鍵,稍有疏忽就可能導致鐵芯過熱。”李毅指著溫度巡檢儀上的波形圖,向剛入職的技術員講解道。 隨著后續機組陸續進入調試階段,以變壓器直流電阻試驗為例,試驗數據需歸算至20℃并與出廠值對比,李毅會提前將相關公式導入表格,大幅提升試驗報告整理效率。同時,他還帶領團隊借助仿真軟件,模擬試驗和調試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復雜情況,引導年輕員工學會預判風險。正如李毅所言:“試驗不能僅僅按部就班,多思考、多問‘為什么’,才能有效避免事故發生。” 如今的電氣試驗室,已成為縉蓄項目的“青年人才孵化器”。李毅帶領青年團隊積極探索管理創新,采用“邊安裝,邊試驗”的平行作業模式,將調試人員分成兩組,在確保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同步對兩臺機組進行分部調試和整組啟動試運行工作。這一舉措成效顯著,將原本需要5個月的試驗周期大幅縮短至3個月,助力電站順利投產。在他的帶領下,試驗室8名成員中有5人成長為調試組長,其中2名“95后”技術員已能獨立負責整機組調試。 “師帶徒”傳承下的成長成才 在縉蓄電站的各個施工面,總能看到老師傅帶著年輕人的身影。項目部技術團隊平均年齡26歲,22至30歲的技術員占比達85%,如何讓這些“95后”“00后”快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師帶徒”模式給出了答案。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標準極高、技術復雜,為幫助年輕員工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項目部構建了一套成熟完善的“師帶徒”培養體系。 25歲的技術員小張至今記得入職第一天的場景。他的技術導師、有著30年安裝經驗的柯師傅,帶他到機組安裝現場,拿出一把游標卡尺說:“在我們這兒,數字比口號更重要。”三個月后,小張在柯師傅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了機組的安裝調整,精度達到0.3毫米,超出規范要求。“師傅常說,誤差多0.1毫米,運行時可能就是大問題。”小張如今已是水發隊的技術負責人,他的辦公桌上還放著柯師傅送的第一本《機電安裝誤差控制手冊》。 這種“傳幫帶”機制在縉蓄項目形成了獨特的人才成長生態。2024年入職的大學生羅智豪,在“師帶徒”培養下,僅用兩個月時間就獨立進行暖通與消防的現場管理與驗收工作。“師傅讓我從圖紙與方案開始學習,告訴我現場暖通及消防施工質量要求與驗收要點,才能在短時間內勝任這個崗位。”現在的羅智豪,已經能獨立完成暖通及消防系統的質量管理與結算工作,成為項目部的技術骨干。 據統計,項目部通過“師帶徒”機制培養的青年員工中,80%在入職兩年內成為各部門的業務骨干,很多人還走上了技術管理崗位。 青春力量點亮華東電網 2025年盛夏,縉蓄電站迎來最后兩臺機組的投產沖刺。項目部辦公室里,夏朋濤的質量小組審核著每一個驗收數據,李毅的電氣團隊在調試中控系統的自動化程序。這群年輕人的臉上寫滿了疲憊,卻又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在項目部的文化墻上,貼著一張團支部活動的合影,照片里的年輕人穿著沾滿油污的工裝,笑容燦爛。旁邊的標語寫著:“把青春壓進鋼管里,把熱血鑄進機座中。”這是縉蓄項目部青年團隊的誓言,也是水電三局青年建設者的縮影。從黃河之濱到長江之畔,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水電三局的青年團隊始終奮戰在國家能源建設的最前線。 如今,隨著最后兩臺機組進入并網倒計時,項目部的青年們正用行動詮釋著“踔厲奮發、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他們在辦公室里推演技術方案,在施工現場丈量質量精度,以師帶徒的傳承培育新生力量,用團支部的旗幟凝聚青春合力。當縉蓄電站的機組全部投入運行,那源源不斷的清潔電能,不僅是點亮華東地區的能源動脈,更是一代水電青年用青春澆筑的時代豐碑。 千川匯海闊,風正好揚帆。在這片火熱的建設現場,水電三局的青年骨干們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讓“青年力量”轉化為“縉蓄力量”,在抽水蓄能事業的征程上,繼續書寫著屬于新時代青年的奮斗華章。 他們的故事,正如縉云山間升起的朝陽,噴薄而出,照亮山河。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