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在建筑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水電十五局崗貝村舊村改造項目積極擁抱科技變革,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全力打造高質量精品工程。從項目破土動工的那一刻起,科技的力量便貫穿始終,截至目前,項目基坑監測自動化、高支模監測自動化技術和質量融合監管平臺的應用,為工程安全與質量提供了堅實保障,成為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基坑裝上“智慧眼” 基坑工程作為項目的“地下根基”,其施工安全至關重要。項目安全總監周巖首次啟動基坑監測系統時,看著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傳感器點位如星群般亮起,仿佛在見證一個守護工地安全的“數字哨兵”軍團正式上崗。 “看這個”項目總工程師姜鋒的指尖劃過屏幕,基坑西側圍護墻的沉降監測點正泛起漣漪狀的動畫,“每個傳感器都是工地的神經末梢”他的聲音里帶著自豪。 在項目長達940米的基坑總周長區間內,一個個群星正在冉冉升起。每個深層水平位移監測點要穿透長達24米的灌注樁,從頂到底,每一米設置一個數據采集點,而且數據精度嚴格控制在0.1毫米,這相當于一張A4紙的厚度。 這些安裝在基坑周邊關鍵部位的位移傳感器、沉降傳感器、傾斜傳感器,如同無數雙永不閉合的眼睛。 5月9日晚上8點,基坑北側山坡水位出現異常增長。安全員小原的手機立即收到了預警短信“5月9日20:13分,水位18出現異常增長,比預警值高出11毫米”。“立即通知老李打開降水設備”小原說到。 通過實時數據分析,項目團隊及時采取了降水措施,成功處置了本次隱患。事后小原回憶到“這場與時間賽跑的安全保衛戰,多虧了這個永遠在線的“智能守護者”。 高支監測“云值守” 項目最大的梁截面尺寸達到0.6米×3米,集中線荷載達到了78.468千牛每米,屬于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支撐體系的穩定性直接關系到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和工程質量,為此,項目團隊認真分析施工難點,制定專項方案,邀請專家進行論證,從根本上保證了項目施工安全。 項目總工程師姜鋒說“高支模監測自動化系統采用了高精度的壓力傳感器、應變傳感器和傾角傳感器,對高支模的支架壓力、桿件應變、模板沉降等關鍵指標進行實時監測”。澆筑高大模板部位混凝土時,每隔15分鐘,技術員小王的手機就能收到這樣的信息“2025年6月1日?21點17分4號樓首層梁板水平位移累計變化最大值為1.916,6號位移監測點未達到預警值”。 技術人員小王感嘆道“系統具備智能分析功能,能夠根據預設的安全閾值,對監測數據進行動態評估和預警,這太方便了”。安全總監周巖說:“這樣項目值班人員可以根據短信立即定位相關部位,組織人員排查并進行處理,工作效率和處置速度都快了很多”。 高支模監測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還為高支模施工質量控制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了混凝土澆筑成型質量,為項目高質量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質量監管“零時差” 質量融合監管平臺是廣州住建系統內的一個平臺。以“實時上傳質量檢測信息”為核心抓手,構建高效、透明的質量監管體系。 打開質量融合監管平臺,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塊分類模塊。屏幕上跳動著實時更新的數據:混凝土生產信息、自檢信息、監理信息、見證取樣、拌臺料料信息……這些信息通過5G網絡與平臺深度綁定,形成實時化、數字化的“工地數字孿生體” 在項目地下室主體施工過程中,廣州開發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檢測中心人員使用平臺移動端實時上傳混凝土強度檢測數據,數據秒級同步至云端。監理、建設、政府監督單位通過平臺實時查看。 5月23日地下室混凝土試塊檢測數據出現異常,項目質量員郭延立即收到異常短信:“廣州市黃埔區云埔街劉村社區崗貝村舊村改造項目復建安置區混凝土抗壓試驗檢測結果異常,強度等級:C60,達到設計標號:99.0%”。 項目當天便立即組織專題會議排查處理問題。經第三方檢測機構實體結構回彈檢測該區域混凝土強度正常,及時糾正避免了質量隱患。事后質量員郭延說到:“借助這個平臺,質量檢測數據可在采集瞬間同步至云端,消除信息傳遞的時間差與空間差,可以讓我們能夠第一時間掌握項目質量動態,及時處置質量隱患”。 實時上傳功能確保質量檢測全程留痕,實現問題可追溯、責任可界定,促使各方嚴守質量標準。 項目通過數字化手段在保障施工安全、提升工程質量、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未來,項目團隊將繼續以科技為引領,不斷探索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為推動房建工程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
|||||
|
【打印】
【關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