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月的老撾南歐江畔,暑氣裹挾著濕潤的水汽漫過連綿山巒,渾濁而洶涌的江水裹挾著泥沙奔涌向前,在這里,自然的呼吸與人類的足跡交織,每一縷風都帶著跨越國界的溫情,每一寸土地都記錄著關于守護與共生的故事。 每一棵樹苗都是希望 在南歐江三級電站哈卡姆移民村,幾棵挺拔的芒果樹早已褪去青澀,濃密的樹蔭下,村民們搬來竹凳閑話家常,孩子們追逐著滾落的芒果嬉戲,清脆的笑聲驚起了枝頭的雀鳥。 五年前,中國電建南歐江項目的員工踏著泥濘來到這里時,腳下還是一片剛平整好的空地。他們與當地縣政府工作人員、移民村村委會成員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用簡單的老撾語夾雜著手勢比劃,最終敲定了種樹的方案,包括芒果樹、菠蘿蜜樹、柚子樹、椰子樹等。 當第一批果苗被小心地放入坑中,中老員工與村民們輪流揮鍬培土,掌心的溫度順著鐵鍬傳遞到新翻的泥土里,仿佛在共同埋下一個關于未來的約定。這場跨越國界的植樹行動,如同一股溫潤的溪流,悄悄浸潤著這片剛經歷搬遷的土地,讓陌生的鄰里情誼在汗水中慢慢生根。 移民村的村民們至今記得,那些日子里,中國員工帶來的不僅是樹苗,還有從國內帶來的有機肥和簡易灌溉設備。 種植當天,當地環境部門邀請的農林專家特意趕來,在臨時搭起的竹棚下開起了“田間課堂”。專家先用老撾語講解果樹的生長習性,又拿起不同品種的果苗示范修剪枝葉,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判斷土壤濕度、如何防治常見病蟲害。 如今再看這片果林,當年齊腰高的樹苗已長得比人高,每年掛果時,村民們總會摘下最新鮮的果實,送到中國電建的營地分享。這些果樹早已不是簡單的植物,而是中老情誼的見證者,是綠色承諾的踐行者,更是這片土地上生長不息的希望。 每一次行動來自信仰 湄公河畔的瑯勃拉邦,晨霧中的佛塔尖頂若隱若現,古城的紅磚墻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生態保護在這里從來不是口號,而是刻在骨子里的生活哲學。 2023年由中國電建南歐江項目發起的“護衛古城”生態環保公益活動,就像一粒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項目員工與當地民眾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起初只是幾名中老青年員工自發組織的撿垃圾活動,后來漸漸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槻畹沫h保人士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活動照片時,特意配文:“對環保倡議,我們打5分;但對中國電建把倡議變成日復一日的行動,我們給滿分10分。” “環保不是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蹦蠚W江項目的中老青年員工們在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分享會上這樣說。他們把環保理念拆解成具體的行動,辦公室里的紙張正反面使用,食堂里推行“光盤行動”,通勤盡量拼車減少碳排放等。 “剛開始覺得麻煩,后來慢慢成了習慣?!崩蠐雴T工李娜說,“現在看到地上有垃圾,會下意識地撿起來,這大概就是行動帶來的改變。”這種從點滴做起的堅持,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讓綠色理念在歌聲中代代相傳。 七月的瑯勃拉邦,正午的陽光把石板路曬得發燙,湄公河平靜流淌,古城的金頂在遠處閃光,大家心里都明白:守護這片美麗家園,從來不是一兩個人的事,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把環保當成信仰,用行動去踐行的承諾。 每一次交流充滿愛護 每年夏季,老撾各地的河流邊總會熱鬧起來,這個名為“水生生物和野生動物保護”的節日,早已從政府倡導的環?;顒?,變成了老撾人刻在骨子里的習俗。 “瑯勃拉邦省的魚苗放流儀式,每年都是南歐江邊的盛事。”這是三年前瑯勃拉邦時任副省長蘇甘先生站在放流現場的感慨,“每個縣城都會組織,很多中資企業也來參與,但要說堅持最久、投入最大、效果最好的,還得是中國電建南歐江梯級水電站?!?/p> 從項目開工至今,南歐江項目每年都會提前與當地漁業部門溝通,根據水文情況確定放流的魚苗種類和數量,從最初的幾萬尾到如今的幾十萬尾,從單一的草魚、鰱魚到兼顧瀕危的本地魚種。 作為中資企業在海外首個全流域整體規劃開發的BOT項目,南歐江梯級水電站從誕生之初,就把“科學開發,綠色發展”刻在了基因里。 今年6月,老撾自然資源與環境檢查司在對南歐江梯級水電站項目多輪的現場核查、全年數據監測以及項目環境報告的綜合評估基礎上,向南歐江梯級水電站頒發了2024年度環境義務實施等級證書。 “南歐江梯級水電站展現出高度的環境責任意識與完善的管理能力,不僅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更在生態保護、社區共建等領域主動作為。”環境檢查司副司長阿倫先生在頒證儀式上說。 中國電建南歐江梯級水電站的員工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每一次交流都是愛護”的深刻內涵,他們與當地民眾之間的深厚友誼,將如同南歐江畔的綠樹成蔭,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