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在洶涌澎湃的雅礱江上,一場關乎孟底溝水電站工程成敗的關鍵戰役——大江截流,已進入最后的備戰沖刺階段。機器的轟鳴取代了江水的咆哮,閃爍的燈火照亮了不眠的山谷,全體建設者正以最高的標準、最實的舉措、最硬的作風,為那“龍口合龍”的歷史性一刻,筑牢堅實根基。 模型試驗里的“預演”合龍 “截流之戰,方案先行。”孟底溝水電站的截流,絕非易事。 孟底溝水電站所處河道,兩岸山勢陡峭,河谷深切,呈典型的“V”字形。河道坡度極陡,江水在狹窄的河谷中奔涌,流速可達每秒數米,猶如脫韁的野馬,難以馴服。這般湍急的水流,裹挾著巨大的能量,使得截流時拋投的物料剛一入水,便可能被迅猛的水流瞬間沖走,讓戧堤進占舉步維艱。 當截流戧堤開始進占,更嚴峻的挑戰接踵而至。由于特殊的河道地形與水流條件,戧堤前沿會直接暴露在主流之下,承受江水最為猛烈的沖擊。龍口位置在合龍過程中,單寬功率巨大,每平方米的面積上要承受數以萬計的能量沖擊,這對龍口段的防護材料、施工工藝以及施工組織協調能力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稍有差池,便可能導致截流失敗,前功盡棄。 核心技術武器,是那精確的1:50動床模型。在試驗大廳里,江河被微縮,時間被加速。技術專家們如同統帥,在沙盤上推演著各種“兵陣”。 “如果我們從左岸進占,水流會如何反應?”“當龍口縮窄到30米時,需要多大的石頭才能站穩?”“最危險的關頭,該投入怎樣的‘重武器’?”……每一個問題,都在模型試驗中尋找答案。通過反復調試,他們最終精準鎖定了“單戧立堵、從左岸向右岸單向進占”的核心戰法。這個方案,如同一位高超的拳師,集中全力于一點,以求突破。 然而,直面龍口的滔天巨浪,風險依然極高。技術團隊的目光,投向了已經建成的導流隧洞。如何讓更多的江水乖乖“聽話”,提前進入導流洞,從而為截流主戰場“減負”? 一個堪稱“神來之筆”的創意誕生了——在導流洞下游修筑一條分流丁壩。這條由圍堰拆除料填筑而成的丁壩,看似簡單,實則精妙。它像一只無形的手,在龍口激戰正酣時,巧妙地抬高導流洞入口附近的水位,如同為江水打開了一扇更具吸引力的“側門”,顯著增大分流比例。這一招,有效地“泄”去了龍口的部分能量,化硬碰硬的正面強攻為巧妙的牽制助攻,大大降低了合龍的最終難度和風險。那條擬建于導流洞下游的分流丁壩,猶如一招精妙的“四兩撥千斤”,將更多江水提前“引導”入洞,為直面龍口的戧堤主力部隊減輕了巨大壓力。 料場上堆起的“硬核”家底 若將技術方案比作“兵法”,那堆積如山的截流料源便是“兵馬糧草”。左岸的備料場,是這場戰役最堅實的后方基地。 放眼望去,各類石料堆積如山,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冷峻而堅毅的光芒。鋼筋石籠整齊排列,宛如等待出征的戰士;合金網兜緊密堆疊,展現出堅韌的防護力量;巨型混凝土四面體傲然矗立,如同堅固的堡壘,每一塊石料、每一個構件,都在訴說著即將到來的截流之戰的重要性。 “備料系數按照1.8準備。”這一決策,是基于嚴苛的技術規范和對孟底溝水電站壩址區狹窄河谷的深刻認知。更令人振奮的是,得益于雅礱江流域水電梯級一體化開發的巨大優勢,上游兩河口電站與孟底溝水電站形成了高效的聯合調度體系,水流控制精準有序,為截流施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水力條件。這一流域協同的典范之舉,為工程順利推進上了關鍵保險。而充足的備料,正是為了從容應對截流過程中任何可能的挑戰,確保萬無一失。 看那陣列,特大石、大石、中石、石渣,按粒徑分門別類組成的常規部隊,巍然成山,它們是填塞主體、穩步推進的中堅力量;540個鋼筋石籠如待發的裝甲,2700個合金網兜似柔韌的護甲是一支特種尖兵隊,它們將在流速最大的龍口核心區,用身軀抵御激流的沖刷;而決戰重器要數150個10至20噸的混凝土四面體,如同古時的“鎮水神獸”,將在合龍的最后關頭被推入江心,一錘定音。 每一處料堆都立有“身份證”,編號、品類、方量一目了然。這場“物資盛宴”,確保了戰役一旦打響,后勤補給能源源不斷、精準直達前線。 指揮部與工地的不眠之夜 方案與物資最終要靠人來執行。在截流備戰的最前線,是一支指揮高效、分工明確、反應迅速的建設鐵軍。 在左岸1號與5號公路交叉口,截流施工指揮部早已進入“戰時狀態”。這里,是整個戰役的“神經中樞”。指揮部被清晰地劃分為三個層級,下設戧堤截流、技術保障、道路交通、料場指揮、后勤保障、應急救援六大功能模塊。 這里有線電話與無線對講機信號交織,確保總指揮的決策意圖,能在瞬間穿越山谷,直達每一個堤頭操作手的耳邊。每一天的晨會都是“諸葛亮會”,匯總前一天進展,分析最新水情數據,部署當日進攻節奏。決策、執行、反饋,形成一個高效閉環。 “道路不通,一切皆空。”在狹窄陡峭的峽谷中,保障一條暢通無阻的“生命線”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組肩負著巨大壓力。他們不僅確保了所有新建、改建道路全部建成,并達到“雙車道”通行標準,更時刻對關鍵路段進行巡查和維護。 可以想象,在合龍的關鍵時刻,三十輛載重數十噸的自卸車,將在這條環山道路上首尾相接,形成一條鋼鐵長龍。任何一次堵車或拋錨,都可能打亂整個進攻節奏。因此,他們對每一處彎道、每一個坡道都了然于胸,并制定了詳細的車輛分流與應急疏導方案。 在即將成為主戰場的戧堤預進占段,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反鏟、推土機和自卸汽車已完成最后一遍“戰前體檢”,駕駛員們摩拳擦掌,對這些“老伙伴”的性能充滿信心。左岸預進占時形成的2000平方米施工平臺,此刻顯得尤為寶貴。它不僅是設備調度的“停車場”,更是特殊材料的“臨時彈藥堆放點”和設備突發故障時的“戰地維修所”。 與此同時,右岸的“裹頭”防護施工正在緊張收尾。這好比是為出擊的拳頭戴上拳套,確保堤頭在進占過程中自身穩定,不會在江水沖擊下潰散。夜幕降臨,工地上亮如白晝,機器的轟鳴聲、指揮的哨聲、江水的咆哮聲,交織成一曲雄渾的戰地交響樂。建設者們日夜不停,人歇機不歇,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決戰決勝的光芒。 從實驗室里的縝密推演,到料場中堆積如山的“硬核”家底,再到指揮部與前線的高效協同,孟底溝水電站大江截流的備戰工作,已如一張密不透風的巨網,向著奔騰的雅礱江緩緩張開…… | |||||
| 【打印】
                【關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