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仲夏時節,秦嶺腹地的洛南縣巡檢鎮上廟村生機盎然。錯落有致的蜂箱散布在路沿與屋檐間,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嗡嗡飛舞,忙著采集花蜜。蜂農車金虎(老車)戴著防蜇帽,正嫻熟地檢查蜂脾,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這小生靈可是咱的‘活存折’,去年光靠養蜂就多掙了1萬元咧,比種三畝玉米還劃算!”如今,這個曾藏在深山的村落,已靠著約500箱中華蜂蹚出一條“藥香蜜”致富路,23戶村民循著蜂鳴走進了“甜蜜生活”,這一“甜蜜事業”正成為撬動當地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生態打底:蜜源成鏈,釀出綠色財富 上廟村藏在洛南縣城以北50公里的秦嶺褶皺里,20公里外才到鎮政府。過去,村民守著87%的森林覆蓋率發愁——山大溝深難種糧,綠水青山換不來真金白銀。轉機始于2017年,水電十五局駐村工作隊進山調研時發現,這里野生蜜源植物竟有多余種,春季連翹、夏季金銀花、秋季野菊的階梯式花期體系,保障蜂群年均采蜜期達8個月。 “得讓綠水青山變成‘蜜罐子’!”水電十五局駐村工作隊牽頭請來縣農業農村局專家,最終定下“階梯式蜜源培育”形成“春有連翹黃、夏有金銀白、秋有野菊紫”的花期閉環。如今,蜂群每年采蜜期穩定在8個月,比傳統養殖延長3個月。 更妙的是蜜蜂帶來的生態循環。這些小精靈采蜜時,體毛會粘附著上千粒花粉,在花叢間完成異花授粉。縣林業站監測顯示,近三年上廟村野生植物結果率提升40%,連珍稀的秦嶺黃芪也重現蹤跡。“蜜蜂不僅產蜜,更是生態守護者。”賀俊指著山間愈發茂密的植被說,這種“采蜜-傳粉-護林”的共生模式,讓綠色財富有了可持續的根基。 富民為要:蜂農增收,共享甜蜜果實 “最開始怕養不好,工作隊不僅送來了5箱適合秦嶺氣候的新品種——中華蜂,還每到關鍵工序請技術員現場提供指導。”老車掀開蜂箱蓋,指著爬滿巢脾的工蜂說,“這種蜜蜂抗寒能力強,采蜜半徑能達3公里,比普通中蜂多采20%的蜜。我家門前就是一大片金銀花,我割的蜜都是真正純天然的土蜂蜜,光是上半年駐村工作隊就通過單位消費幫扶和社區群團等渠道幫村里銷售了幾百斤蜂蜜,價值3萬多元,養蜂既不耽誤干農活,又能在家門口有收入,后面還要擴大自己的規模。” 在與蜜蜂朝夕相處的歲月里,老車逐漸領悟到,養蜂不僅是謀生的技藝,更是生命與自然的深度交融。他像照料親人般呵護著每一群蜜蜂,通過日復一日地觀察,掌握了蜂群活動的細微規律。這些小精靈其實懂得人心,他輕撫蜂箱說道,“只要付出真誠,它們回饋的不僅是蜜糖,還有生命的啟示。”為確保蜂蜜的天然本味,他恪守古法釀造原則,拒絕使用任何添加劑,最終收獲的蜜液晶瑩如玉,入口綿柔悠長,成為消費者競相追捧的珍品。 駐村第一書記賀俊說道:“老車的養蜂之道,為村里其他村民樹立了好榜樣。養蜂產業以其投入相對少、見效快、不與糧爭地的特點,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也會持續做好配套服務,鼓勵更多村民發展特色產業,讓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把上廟村建設得更美好。” 藍圖繪就:產業延鏈,激活振興動能 “養蜂不是終點,是鄉村振興的起點。”賀俊站在剛平整好的地塊上說。小小的蜜蜂,在綠水青山間辛勤勞作,不僅釀造出甘甜的瓊漿,更“釀”出了鄉村振興的幸福圖景。這張“甜蜜藍圖”,正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希望。 按照規劃,上廟村駐村工作隊還計劃將聯動周邊村落,打造“3公里蜜蜂生態圈”,不僅要讓村民富起來,更要讓鄉村活起來。夕陽西下,蜂群歸巢,嗡嗡聲漸輕。老車給蜂箱蓋上遮陽布,望著山間蜿蜒的路 —— 笑聲說道:“明年我想再擴10箱蜂,爭取增收突破2萬元!”他的笑聲里,藏著秦嶺深處最甜蜜的希望。 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生動實踐中,水電十五局駐村工作隊始終秉持“群眾所需就是工作所向,電建優勢助力鄉村發展”的理念,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和久久為功的韌勁,扎實推進定點幫扶工作。 如今的上廟村,不僅靠小蜜蜂走上致富路,更在“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路上越走越穩。這條“央企搭臺、生態唱戲、群眾受益”的鄉村振興路,正像蜂蜜一樣,越釀越甜。 |
|||||
【打印】
【關閉】
|
|||||
|